我国聚酯工业发展浅析1
我国聚酯工业发展浅析(1)
我国是化学纤维的生产大国。我国化纤工业九十年代后期进入发展高峰:1995年产量290万吨,到2002年产量达991万吨,年均增长率达19.2%。我国化纤种类中最主要的品种为聚酯纤维,约占化纤总量的70-73%,2002年聚酯纤维产量772.1万吨,1995-2002年的年均增长率为21.8%,高于同期化纤的年增长率,稳居各种化学纤维的榜首。
近十年来,我国聚酯工业发展迅猛,已成为世界第二聚酯生产国,2002年国内聚酯生产能力已达850万吨左右,与1995年215.6万吨生产能力相比,年均增长率为21.6%,2002年聚酯产量达到776万吨,与1995年的179万吨相比年均增长率为23.3%,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高速发展的聚酯工业,仍满足不了聚酯下游加工产品—聚酯纤维和非纤维产品需求的增长,1997年以来,聚酯切片加涤纶纤维的进口总量在100万吨以上。但高速发展的聚酯工业目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生产装置规模小而分散,布局不合理,条块分割严重;聚酯上下游产业结构不配套,原料发展滞后于聚合,聚合又滞后于抽丝,而抽丝又不能满足纺织工业的需要,主要原料的进口依存度高达50%以上;工艺技术和产品品种结构与国际有较大差距,常规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生产品种范围窄,非纤聚酯比例明显偏低;新产品开发能力差,化纤差别化率仅6-2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50%;劳动生产率低,由于建设投资过大,社会负担沉重,资本结构不合理等历史原因,导致产品成本高,缺乏国际竞争能力。
当前世界大的聚酯公司正进入以结构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高速发展时期,预计世界聚酯工业发展速度将超过6%的历史年均增长率,可能达到7-8%。亚洲仍将是世界聚酯工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而我国又是亚洲聚酯产品市场的中心,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因此,世界聚酯及后加工产品都瞄准中国这一块大市场,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聚酯工业面临越来越剧烈的市场竞争。
一. 我国聚酯工业现状
我国聚酯生产是在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我国聚酯工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进行了聚酯合成的研究开发,并于六十年代中期完成了中小规模试验;第二阶段是从1966年起的十年,我国进入聚酯生产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建立了五十多个100~500吨/年的DMT、PET以及和PET纤维相配套的小装置,到1976年初PET能力达2.8万吨/年,目前这些小装置已全部停产;第三阶段则从七十年代起,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大型PET及其原料的生产装置和技术,截止到1997年,我国PET总生产能力已达283.05万吨/年。其中引进装置43套,总计生产能力254.9万吨/年,占总能力的90.05%。1998年至今,是我国聚酯工业的第四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生产能力增长迅速。到2002年实际能力850万吨/年左右。1997到2002年间生产能力年均递增27%。这一阶段我国聚酯生产的发展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小聚酯发展迅速。到2000年年底,我国小聚酯(指采用间隙工艺生产的聚酯装置)能力已达到280万吨/年,占全国总能力的近三分之一,而1998年这一比例不到10%。其二是外商合资或独资的企业已占有相当地位。据初步统计,目前合资或独资聚酯能力占全国总量的15%。这将对我国的聚酯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近年来我国聚酯供应和需求如下表所示:
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上一篇:装修老板意外身亡合伙人玩失踪并藏匿挖掘机【资讯】
- 下一篇:印机的保修后遗症